旅行到宇宙边缘

这是一部科教片,内容浅显易懂,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理论方面的讲解,只是介绍性的介绍了我们所认知的宇宙。不过由哈勃望远镜拍摄的照片加上电脑特效制作出逼真的 3D 画面,再配合著恰到好处的音乐,使人在观看的同时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

影片从月球开始,遍历了整个太阳系,在各个行星上面探索生命的迹象,寻找地球生命的来源。当里面说到土卫六也许是今后人类的家园时,我心中满是激动,因为在土卫六上面看着漂亮的土星环肯定很壮观。其实我一直都想在月球上看看我们美丽的地球…

然后是各个恒星以及孕育恒星的星云,银河系,河外星系,超新星,白矮星,脉冲星,黑洞,看到后面心情也由兴奋转变为不安,一种莫名的不安,特别是看到一个恒星被黑洞吞噬的画面时,对于宇宙来说,总是在慢慢的演变着,而我们却无能为力,也许某一天一颗彗星撞上了地球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而另一颗彗星撞上了另一颗行星却引发另一个文明的开始,我们只不过是这种随机事件中的附属产物而已。

时间和空间是分不开的,看得越远,就意味着是看到的东西越早,所谓的宇宙边缘实际上就是时间的起点,因此影片最后以大爆炸结束。我们平常看到的电视机雪花点和收音机的吱吱声就是大爆炸时期留下来。看到这里,想起了《物理世界奇遇记》中说的,为了认识宇宙这样如此宏观的物体,最后却要回到微观的世界中,因为在大爆炸的时期物质都还是以基本粒子的形式存在,不得不考虑量子效应;而在研究基本粒子之类的东西时,却也要回到宏观中去才能验证。宏观和微观就这样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

PS: 影片中可以看到各个行星都有都有探测器,包括一些卫星甚至小行星,而且像先驱者号这样的探测器已经带着我们的问候以及地球的坐标飞离了太阳系,不禁让人感叹美国强大的科技。


我之前就说过我喜欢宇宙方面的东西,前几天逛淘宝,发现一款入门级的望远镜其实也不贵,就买了个 80EQ。昨天刚到,今天正好天气不错,爬完山回家后就直接把望远镜拿到天台上去,对准了弯弯的月亮,说实话,当时我就被震惊了,实在是太漂亮了,明暗相接的地方,环形山清晰可见,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画面,简直就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太震撼了。本来想用手机拍张照片下来的,不过总是对不上。以后有机会再拍吧。

其实我从小就一直想知道月亮上面到底是什么,因为明显可以看到月亮上面有暗的部分,曾经一度认为是老吴吴刚砍树之后留下来的,长大之后才知道那个叫月海。虽然网上图片已经看到过很多次了,但是每次看到月亮的时候都想亲眼看清楚这颗美丽的天体。现在终于亲眼看清楚了!

看完了月亮,又看了会儿木星,能够看到他的四颗卫星(其实当时一直怀疑是不是卫星,因为都在木星的右下角排成了一条直线,不过回来之后用 Stellarium 确定了看到的就是卫星),用 4mm 的目镜可以看到他的 2 条条文,不过总的来说看起来都偏小,可能初级的望远镜也就只能看到这样了。

看星星月亮的时候太兴奋了,以至于在外面只穿了一件很薄的毛衣都没觉得冷,希望不会感冒吧:)


似乎每到过年的时候我都会比较关注空难,去年的时候也是一直在网上找空难视频,今年也是,最近看了一个纪录片《空中浩劫》(Mayday 或者 Air Crash Investigation)。

纪录片是以模拟当时的情况来进行讲述的。发现每一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导致飞机失事,对于成功迫降的那些机组,是由衷的佩服,对于没有成功的,只能是一声叹息,一个一个的生命才换来了航空界一次一次的进步,代价大了些。

我是在优酷上看的,把上面的看完之后还觉得不够,搜索了一下,才发现人家是一个系列,现在都到第六季了,于是就想把完整的下下来,不过却没找到下载地址,似乎国内对这个片子不是很感兴趣,倒是在国外的网站找到几个种子文件,不过总是连不上。如果有人知道怎么下载,请告之,先谢了。

在中国,空难也不少,以前深圳 58 空难的黑匣子录音出来的时候曾搜过国内的空难,依稀记得 80-90 年代基本上每年都会有,不过好像都没怎么看到事故原因,维基百科上的条目也又少,有条目的内容也少。


七月份主要就是找工作了,虽然我在 5 月 26 号提出的离职申请,不过到 6 月 19 号才正式离职,然后就一直在看欧洲杯。直到欧洲完了后,华为给我打电话叫我去笔试(以前同学到华为笔试,留了我的电话),我才把简历写了。

这次找工作和大四的时候找工作的心情完全不一样了,当时对毕业后的工作充满了无尽的幻想,找工作的时候可是激情澎湃,哪儿有招聘会就往哪钻,每天都早出晚归,结果工作一年后发现,工作也就是那样;所以这次在网上投简历的时候,看着那些职位描述,完全都没有想投的欲望,但是为了生活也不得不投,哎~~

估计是刚好到了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简历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两个星期,就两家叫我去面试。而且第一家要到珠海去,第二家又要到广州去,还不给报销车费,郁闷。

第一家是金山,笔试还好,都是一些较比简单的题,然后就面试,第一面也是问 C++ 和算法的一些东西,自我感觉挺好,基本上全都回答了;然后就是第二面,问得主要是以前做的项目方面的,还要说出以前的项目有什么特点,不得不说我在我以前那公司里面的项目经验基本上就等于零。我真想给他们说,就是因为以前的工作做的东西很傻才离职的。最后到珠海的海边吹了吹海风就回来了。

第二家是深信服,一家深圳的公司,居然要到广州去笔试,真搞不懂。笔试完了后感觉是去打击信心的,题多,时间还少,交卷的时候好多都没写-_-!!结果居然叫我去面试了,然后又进一步被打击信心…结果又被叫去面试,然后就成了。

感觉好的时候没戏,感觉不好的时候却成了…


从一到无穷大

去年逛深圳书城的时候买了本《从一到无穷大》的书,主要是上面印有“20 世纪科普经典特藏”。买来后一直放在床头但却从未看过,完全发扬了书非借不能读的光荣传统。直到上个周末,甚觉无聊,才随手翻看了一下,不想这一随手翻看就被他所吸引,让我一口气就给读完了,感觉就像回到了高中时候读《时间简史》的那段时间,不过这本书可要比《时间简史》读起来轻松得多。通俗易懂,行文流畅,语言幽默,再加上有很多小故事,是让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读完的原因。

遥想当年高中读《时间简史》的那段时间真是激情澎湃啊,虽然后面讲的“弦理论”从来就没看懂过,不过仍然热情不减,经常和同学讨论黑洞什么的,也经常自己想宇宙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为什么宇宙是现在的这个样子而不是其他的样子,想着想着就会觉得太奇妙了,茫茫宇宙从开始发展到现在居然可以形成星系,还能存在一个叫地球的星球,上面居然还有“我”在思考宇宙的形成和发展;想着想着也会得出“觉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这样的感叹。

当年理想可是要当一个物理天文学家什么,不过为什么填自愿的时候填成了“软件工程”了呢,这个我也不太清楚,不过我知道的是从此以后世界上就少了一个爱因斯坦式的人物,而多了一个挨踢(IT)民工-_-||

附:《时间简史》中有一个关于《从一到无穷大》作者乔治·伽莫夫的故事,也挺好玩的,由此可以看出伽莫夫生来就具有幽默细胞:

1948 年,科学家乔治·伽莫夫和他的学生拉夫·阿尔法在合写的一篇著名的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宇宙的热的早期阶段的图像。伽莫夫颇有幽默————他说服了核物理学家汉斯·贝特将他的名字加到这论文上面,使得列名作者为”阿尔法、贝特、伽莫夫”,正如希腊字母的前三个:阿尔法、贝他、伽玛,这特别适合于一篇关于宇宙开初的论文!